太湖春早,碧螺飘香
在春日清晨的太湖之滨,薄雾轻绕,山水相映,苏州吴中区的茶园在晨光中渐渐苏醒。东山镇、金庭镇是碧螺春的核心产区,这里群山环抱、湖水滋养,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这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以“形美、香浓、味醇、汤清”闻名于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江南春茶的璀璨明珠。每年三月春暖时节,茶农们踏着晨露上山采摘嫩芽,指尖灵巧翻飞,传承着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这一独特的炒制工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2024年,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价值达到54.45亿元,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第六位,成为吴中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政策护航,产业升级
近年来,吴中区深入贯彻落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政策为引领,推动茶产业持续焕发新活力。区内先后出台《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和《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规划茶园改造、设备升级和品牌建设,为碧螺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通过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将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用工服务等环节纳入统一管理,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支持体系。如今,全区茶园面积达4.4万亩,年产量稳定在310吨左右,总产值超过3.7亿元,2.3万余户茶农从中受益,实现了从单一茶叶种植向现代化茶产业体系的转型。
群体联动,共绘茶乡画卷
在吴中区,碧螺春不仅是茶农的生计,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当地通过完善“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产业结构,让不同主体协同发展、互为支撑。农户依旧是最基础的力量,全区共有2.12万户茶农,户均种植面积1.76亩,亩均收入突破万元,真正实现了“种好茶、致富家”。家庭农场则成为创新与示范的重要载体,他们将智慧化管理引入茶园,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茶园的精准管理,并结合生态风光,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如主题民宿、共享农庄,让茶园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游客体验江南茶文化的理想场所。专业合作社则发挥着组织和引领作用,推动茶叶采摘、加工、销售标准化,使分散的小茶农逐渐走向规模化、品牌化生产。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使碧螺春产业既坚守传统,又拥抱现代化。
龙头引领,品牌向上
龙头企业是推动碧螺春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三万昌茶业、东山茶厂等本地企业不断探索智能化、文化化、年轻化的发展路径。东山茶厂建设智能化制茶生产车间,全面推行现代化生产模式,让制茶工艺更加标准化和高效化。同时,企业还打造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将非遗展示、茶艺评茶、文化体验融为一体,使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形成茶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三万昌茶业则开发了碧螺春奶茶、冰激凌等新产品,让古老名茶焕发年轻魅力,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关注并喜爱碧螺春。“碧螺春+”的理念正在成为新风向,带动传统茶产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上不断突破。
茶旅融合,文化焕新
吴中区不仅是茶的故乡,更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依托太湖独特的自然生态,当地打造了水月坞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园,这里集采茶体验、手工炒制、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让游客在茶香缭绕中沉浸式感受碧螺春的魅力。每年春茶上市时节,茶文化节、炒茶比赛、非遗展演等活动轮番登场,不仅延续了传统手工艺,也让更多游客近距离接触并了解碧螺春的历史与文化。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碧螺春从一杯茶延展为完整的文化体验,成为人们感受江南意境、品味诗意生活的重要载体。
沪上茶展,连接世界
作为江南名茶的代表,碧螺春源于太湖山水之间,历经千年传承,成为展现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符号。与苏州一水相连的上海,是中国茶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茶叶展,汇聚全球茶产业的优质资源与行业力量,成为国内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展会上各地名优茶汇聚一堂,展示了中国茶产业的多元魅力,也为像碧螺春这样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名茶提供了更多被了解和认识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大型平台,世界得以更加全面地感受中国茶的魅力,也让太湖之滨的故事随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茶香共赏,美好共享
一片嫩芽,历经采摘、炒制、品鉴,最终成为一杯清香四溢的碧螺春茶。这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千年的制茶传统,更是现代茶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缩影。如今,碧螺春在政策支持、产业创新、市场拓展的共同推动下,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通过上海国际茶叶展这样的国际化平台,碧螺春与全球茶界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连接,让世界在品茗之间感受中国茶的精妙与雅致。碧螺春,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段流淌在舌尖上的江南传奇,也是一份不断传递给世界的美丽中国故事。
(图片来源:吴中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