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山(潘绍珊 摄)
山灵水秀,天赋地孕的茶香秘境
梧州,这方坐落于桂东丘陵的山水之城,得北回归线温润眷顾,揽西江、桂江、浔江三江清流滋养。群山环抱间,终年云雾缭绕,丰沛的雨水与独特的红壤酸性土质,为六堡茶孕育出不可复制的自然基因。在苍梧县六堡镇起伏的茶山上,晨雾如乳,露凝新芽,每一片茶叶都饱吸天地精华。正是这方钟灵毓秀的水土,造就了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独特风骨——茶汤红亮似琥珀,陈香沉稳如岁月,滋味醇厚若山川,成为镶嵌在“茶船古道”起点的一颗黑宝石。
指间春秋,非遗匠心的世代回响
千年茶香,沉淀于指尖的温度与智慧。在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茶人的掌心流转、传承不息。252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同守护茶魂的星辰,其中国家级大师1人、自治区级9人、市级41人,构成了广西非遗项目中最为壮观的传承人方阵。他们坚守古法,揉捻岁月,将时光与心血注入每一片茶叶。《梧州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的颁布,为这份流淌的文化血脉筑起了坚实的堤坝。当“濡菲”、“祝雪兰云雾六堡茶”等品牌在市场上绽放光彩,背后是60项发明专利对古老技艺的深情守护与创新诠释,让“茶中黑宝石”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华。
茶香共富,乡村振兴的金色纽带
片片茶叶,铺就了通往共同富裕的芬芳路径。目前梧州市茶园总面积达40.05万亩,年产茶4万吨,综合产值超250亿元。梧州创新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非遗工坊”的四方联动模式,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327个行政村的希望与茶产业链紧密相连。土地入股焕发沉睡资源的价值,订单种植保障了茶农稳稳的收益。2024年,这条纽带已带动8.3万人投身六堡茶事业,惠及村民约31万人,茶农年均增收3300元。劳务报酬、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技能培训,这四条增收的溪流,最终汇聚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宽阔江河。176个脱贫村因茶而兴,3.5万脱贫户的生活在茶香中悄然改变,核心区茶农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六堡茶真正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古道新韵,文旅交融的千年对话
悠悠“茶船古道”,承载着梧州茶穿越千年的传奇。如今,这条历史长河正激荡出文旅融合的澎湃新声。梧州深挖古道文化底蕴,精心打造百里茶廊、摩天岭茶海等如诗如画的景区,让游客漫步于茶海碧波,沉醉于山水之间。在非遗工坊里,亲手体验古法制茶的魅力,感受茶叶在掌心变化的奇妙;在古码头旁,品味融合历史风韵的茶宴,仿佛与唐宋茶人隔空对话。“茶旅+民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让游客得以栖居茶山,枕着茶香入眠。这条融合了地理标志保护、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让六堡茶文化历久弥新,更使其成为全国瞩目的典范,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2个典型案例,书写了新时代“茶船古道”的辉煌续章。
香飘寰宇,世界共品的东方韵味
从苍翠的六堡茶山出发,一缕醇厚的茶香正沿着古老的“茶船古道”,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24年“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9.73亿元,这枚“茶中黑宝石”的光芒日益璀璨。梧州以茶为媒,通过举办盛大的六堡茶文化节、国际茶博会,搭建起“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广阔舞台,向世界讲述中国茶的故事。从传统的工艺茶,到便捷的袋泡茶、速溶茶,再到丰富的茶衍生品,六堡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准触达全球不同年龄层、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这杯源自梧州山水的佳茗,正以其迷人的东方韵味,让世界为之倾倒,让“爱上六堡茶”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
(图片来源: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