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强调要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坚实我国农业农产品供给保障。茶叶作为农作物之一,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有着显著贡献。
色选机作为茶叶加工流程中的核心设备之一,对提升茶叶精制加工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捷迅色选机从鲜叶采摘分级、毛茶梗片分离、精制分选分级、末端除杂工艺出发,显著提升了茶叶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叶分选:在茶鲜叶采摘后,捷迅鲜叶质选机能够对鲜叶中的独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老片、杂质等做精准分级,解决后端茶叶加工尾凋不均,杀青难控的问题,降低干茶破碎率,从而保证茶叶外形、口感的一致性,为初制产线提供标准化茶叶原料。
鲜叶质选机分选
2、梗片分选:在毛茶加工阶段,色选机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捷迅鹰眼相机3.0)和AI大数据分析,对茶叶中的梗、片、叶进行高效区分,做到片中无梗、茶中无梗。
3、形选分级:绿茶中嫩芽与老叶的颜色差异可通过形选嫩度分级,满足高端市场对“特级”“一级”茶叶的外观要求,同时能够对不同茶叶进行大小、长短、粗细的分选,保持条索一致性,提升溢价空间。
4、异物除杂:色选红外技术能快速识别茶叶中的异色颗粒(如黄叶、焦叶)、非茶物质(石子、金属、塑料)或霉变叶片,确保成品茶色泽均匀、纯净。茶叶加工生产线以捷迅高端红外色选机为核心,配合轻飘物色选、X光机、磁选机等除杂设备,有效降低了异物率。
1、色选单机替代人工挑拣:传统人工分拣每人每天处理约10-30公斤茶叶,而单台色选机每小时可处理1200公斤以上,效率提升50倍以上,人力成本降低70%-90%。例如云南下关沱茶在使用色选机后,茶叶成品良率从82%提升至98%以上,客户投诉率几乎降至为0,精准剔除瑕疵品而非整批废弃,年节省原料成本超百万元。
2、标准产线提升制茶效率:以色选机为核心的茶叶标准化、智能化产线的出现引导年产万吨规模的茶企层出不穷,标准化制茶及分选工艺,极大带动了茶叶加工效率的提升。以四川省筠连县筠连茶业为例,日加工干茶80万斤,规模化生产降低茶叶加工成本,带动周边近万户茶农增收致富。
1、异物防控:随着新茶饮及出口茶安全标准的提升,异类杂质的控制率要求严格,色选技术可检测出0.5mm以上的微小杂质,包括金属、塑料、毛发、虫卵等,避免了食品及出口茶叶因欧盟EC1881/2006等法规要求的异物含量超标导致的投诉及退货风险。
2、霉变检测:通过近红外光谱识别霉变茶叶,降低黄曲霉毒素等风险,符合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的预防性控制要求。
特色茶开发:①随着新式茶饮、饮料茶的崛起,茉莉花茶、栀子花茶等高香原料茶需求增加,茶叶在经过窨花工艺提香后,通过色选技术去花留茶,可有效提升鲜花利用率及茶叶风味品质。②抹茶生产中使用色选技术分离深绿与浅绿茶片,对抹茶进行级别区分,确保颜色一致性;③白茶中区分银毫与叶片,制作拼配茶。霸王茶姬选用云南滇红与福建正山小种红茶拼配作为茶底制成万山红金丝小种鲜奶茶。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茶叶出口国,茶企正在积极进行加工技术的转型升级,力求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色选技术与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引入,正逐步替代传统手工制茶,这不仅能有效缓解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能确保茶叶品质的稳定与提升。同时,加强与国际茶叶消费市场的对接,了解并适应不同地区的客户偏好,进行定制化生产,也是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关键。例如安溪铁观音,在使用色选机的同时完成了颜色分级与梗片分离,满足了日本市场对“深蒸茶”的特定色泽需求。肯尼亚CTC红茶出口商通过色选机将杂质含量从0.3%降至0.05%,达到了ISO 3720红茶标准,成功打入英国高端市场。
色选机作为现代茶叶加工的核心装备,正深刻推动着茶产业向智能化、标准化转型。色选技术不仅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显著提升茶叶质量,还能助力茶叶满足国际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实现从农副产品到茶食品工业原料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商业盈利路径。展望未来,高光谱成像、AI云控产线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将进一步精进色选机的精度与效率,使其成为驱动茶叶品质创新的关键力量,更将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引领茶产业步入一个品质更高、效益更优、发展更快的新时代。
图文来源: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陈振林